第九百一十四章 名正言顺(1 / 2)
杨再兴当然想过要夺得天下,成为一代.开国皇帝,一代圣明君主。
可是要想当皇帝也不只有造反这一条路。
在杨再兴看来,除非是像朱元璋那样,驱除鞑虏,恢复中原,这样的造反才叫义军,才是名正言顺。
大魏现在虽然已经烂到根里面了,但到底瘦死的骆驼比马大,破船还有三千钉。
还是有很多的百姓心里面念着大魏的好。
这就是古人思想的弊端。
他们会对君主非常的忠诚,即便是有相当一部分人连温饱都解决不了,他们依然还是会对正统皇帝有一种迷之崇拜。
这种迷之崇拜一直存在,尤其在文人史官的心中是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的,他们会在史书上多多少少添加一些自己的想法。
就比如康乾盛世,康熙和乾隆这对爷孙俩统治下是盛世,难道中间承上启下的雍正不是盛世吗?
摊丁入亩,火耗归公,官绅一体纳粮。
这些可全都是实打实的好政策,可也正因为如此得罪了士绅阶层,得罪了读书人。
所以,在读书人的口口相传以及史官记载之下,雍正的存在和功劳被极度的削弱。
原本一个有能力有意志力的、为国着想、为
民着想的好皇帝,居然被人用康乾盛世四个字来盖住了。
让不知道的人还以为,只有康熙和乾隆是好皇帝,夹在中间的雍正是个庸主呢。
其实在杨再兴的眼里,康熙的确是圣明之君。
不过老年对于政事过问的也不是很勤了,有些过于仁义了,以至于吏治腐败,国库赤子,朝廷制度开始臃肿。
若是没有雍正一把刀下去,把国库充盈起来,哪里有乾隆后面的好日子过?
除了在武力值不太行以外,雍正算得上是最为勤勉的皇帝之一了。
可即便如此,得罪了文人还是难免要被抹黑一番。
那么多非常正确的政策,那么大的功劳他们都有办法给掩盖住,若是杨再兴在这个时候趁火打劫,虽说是成王败寇,但文人肯定不服。
就这样口口相传,你言我语抹黑杨再兴,只怕后世电视剧,杨再兴的形象一定会是一个贼眉鼠眼的演员来饰演。
想到此处,杨再兴觉得还不是时候。
虽然他也不想承认,但现在主要的舆论力量还不是百姓,主要的舆论力量,还是那些捏着笔杆子的人。
杨再兴若是开天辟地,那以往的一些规矩都要推掉一些。
比如雍正
的官绅一体纳粮等,这些都是杨再兴要积极借鉴的,可如此不也是得罪了那些士绅阶层吗?
得罪了现成的这些官员和文人都还好说,到时候新朝初立,大封功臣,新的士绅阶级者就出现了,也许就是自己面前坐着的这两位。
到那个时候只怕还没稳定多长时间呢,就有新的斗争出现了。
杨再兴不想学刘邦,也不想学朱元璋,所以大家要是能好好的活着的话,还是好好的活着吧。
在这个前提下,百姓要是能过得更好那就最好了。
“我觉得现在还不是机会,如果大魏真的能够喘.息过来,那就说明大魏命不该绝。”